儿科专业爆红背后的冷静思考

发布者:一号志愿     2016-02-26    大学专业解读高考资讯一号志愿

       最近几日,关于恢复儿科专业(本科)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日渐网红。高考专家谢云峰老师也接到很多家长的咨询电话,询问这个专业如何报考,现将有关问题整理如下,以便帮助更多考生和家长学习参考。


  一、儿科专业停办和继续招生的前因后果

  1998年教育部为拓宽专业面,决定自1999年起调整儿科专业招生政策,不再直接招收儿科本科生。临床医学由原来的五个专业调整为临床医学一个专业,儿科医学专业即停办,目前,绝大多数医学院到研究生阶段才细分儿科专业。造成如下现状:

  (一)政策导向失衡,致儿科医师缺乏

  统计显示,在停办的十余年间,全国儿科医师的数量只增加了5000人。最新研究表明,中国0岁~14岁的儿童超过3.2亿人,而每千名儿童有0.2598个儿科医师,美国则为1.4588个。参照美国的标准,中国儿科医师的缺口达20万。

  目前,我国本科培养阶段对于临床医学不设专业方向。现仅重庆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十余所儿科教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的医学院校继续以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医学)的模式坚持儿科专业人才培养,每年共招生四百余人。

  (二)现实因素影响,致儿科医生缺乏

  综合医院出于经济效益、医疗风险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忽视儿科诊疗方面的建设,造成人员梯队断档,二级以上医院儿科医生人才队伍日益萎缩。具体原因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儿科专业教育介入晚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于2013年开始在临床医学专业三年级学生中按照专业动员、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筛选出60人左右重新组班,作为儿科专业的特需人才进行培养。现已有两届在校生,共计105人。但这些学生在进入儿科专业学习之前,没有接受过儿科专业思想教育,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认识到儿科学研究目的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对儿科专业的特殊性缺乏认识。

  2.缺乏完善的培养方案

  随着国内医学院校陆续在本科阶段取消儿科学专业,其培养方案也随之调整。多数医科院校对于课程设置本着突出重点、保持特色的原则,对专业性强、适用面窄的小儿外科学和小儿传染病学学时大幅度削减,同时将小儿内科学与内科学中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增加内科学的课时数。

  3.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儿科专业切实有效的考核体系不健全,内容多侧重临床医学专业,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及实践中具体因素的制约而没有儿科专业特色的考核。

  4.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难

  独立学院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教育机构,是本科第三批次录取,即大家常说的“三本”。学生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卑感,这种负面情绪从在校就读一直延续到就业竞争中。同时,由于独立学院在社会上存在时间短,大众认可度不高,也加重了学生择业时不自信的心理。如此,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难日益凸显,在择业时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找到工作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三)国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儿科医生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儿科医生荒问题日渐凸显,为适应“全面二孩”政策。教育部将儿科学专业化教育前移,力争到2020年每省(区、市)至少有1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层次专业教育;“十三五”期间,儿科专业的招收规模将从每年4000人提高到5000人。到2020年,儿科医师计划达到14万人以上,每千名儿童拥有的儿科医师数达到0.6人以上。此外,还将进一步扩大儿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争取到2020年达到在校生1万人。

  二、报考儿科专业应具备哪些要求

  鉴于医学类各专业的学习和就业的特殊性,有下列情况的考生请慎重填报: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800度;一眼失明另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色弱、色盲及其他各类不能准确识别颜色者;两耳听力均在3米以内,或一耳听力在5米另一耳全聋者;斜视、嗅觉迟钝、口吃者,对化学物品有过敏反应者。

  三、儿科专业的具体介绍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儿科专业为特长的临床医师。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医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初步掌握常见急难、重症的处理原则;能从事儿童保健工作;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主要课程: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为主干学科。开设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小儿内科学、小儿外科学、小儿传染病学等必修课。

  就业去向:各级医疗卫生部门、大中型医院及高等医学院校从事儿童医疗、教学、科学研究工作。

  学位授予:医学学士

  

  四、2016年儿科专业可以报考的学校

  教育部已经明确可以报考的院校:重庆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

  高考专家谢云峰老师预测可以报考的院校:首都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复旦上海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西南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等(注:最终以教育部公布的学校名单为准)。

  五、应对儿科医生荒,应该摆脱行政治理思维。

  按照我国《高等教育法》,高校本应有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力,可是,在具体办学中,高校却没有这一自主权,这也是为什么我国高校会在1999年后全部停招儿科本科专业的原因。

  1998年,教育部为拓宽专业面,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不再设儿科本科专业,而各高校设置专业需要依据这一专业目录,因此儿科本科专业也就从招生计划中消失了。对此,教育部门可以解释,这只是拓宽了专业面,要求高校用临床医学专业统一招生、培养,并不是说各高校就不再培养儿科人才。可是,这带来的实际结果就是各高校不再培养儿科专业学生。

  这足以说明按行政计划设置专业的弊端,某些专业会一哄而上,某些专业则一夜间消失,而不是由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定位、条件,来自主决定设置什么专业。在此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在高校设置专业时,可以提供社会需求信息服务(比如某一行业、专业需要多少人才)、政策引导(对培养社会紧缺人才的专业给予扶持),由高校自主根据扶持政策、需求信息决定是否开设某一专业,却不能代替学校做主、直接介入办学。

  可目前恢复高校儿科专业招生,走的还是行政路线,不是由各高校自主根据办学条件、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招生。四川政协委员要求教育部恢复儿科专业,暴露的问题,就是高校想开设儿科专业,可如果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儿科专业,就比较困难,最多只能采取临床医学(儿科方向)这样的做法。而就是这样,也需要报教育部审批,因为这不在专业目录之内。

  用行政的方式,或许可解决快速在高校中恢复建设儿科专业的问题,却不一定能保障培养质量和培养特色,而且,还存在严重的隐患。

  

  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能真正接轨吗?行政部门要求高校恢复儿科本科专业招生的理由是,我国儿科医生缺口达20万之多。单从数据看,培养儿科医生极为紧迫,可是我国的医院真需要那么多儿科医生吗?现实情况是,我国不少综合性医院的儿科不断萎缩。据上海媒体报道,上海的二三级医院儿科萎缩现象严重,很多医院5~10年没招过一个新的儿科医生。一些医院关闭儿科,是因为实在开不下去了,儿科医生都辞职了。从中可见,儿科医生荒和现有的医疗资源配置有关,患者都要把孩子送到优质的专科儿科医院看病,综合性医院不待见儿科,带来儿科看病难,这和儿科人才培养关系并不是很大。假如不解决这一现实情况,光是加大儿科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那么缓解不了儿科看病难,反而会出现另一难——儿科专业学生就业难。反之,如果儿科医生很抢手,实际上儿科人才培养也不太可能萎缩,因为在临床医学这一专业基础上,很多学生可以转儿科。


  当然,行政部门的设想是,一方面要求综合性医院开设儿科,另一方面要求高校招儿科本科专业,这就形成“对接”,可是,这仍属于用计划手段调节,市场买不买账,还有待观察。


  计划手段可以让综合性医院开设儿科,也可让高校开设儿科本科专业,可是,最终要办好儿科门诊、儿科专业,还需要医院和高校充分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而不只是从形式上去解决问题。要解决实质问题,需要针对综合性医院儿科不断萎缩的现状,采用市场机制配置医学资源,同时,要把包括专业设置自主权在内的办学自主权交给高校,这才能形成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