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志愿填报“大小年”

发布者:一号志愿     2016-01-07    高考经验高考资讯一号志愿

      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过年了,很多家长和同学都眼巴巴的等着过年呢!特别是孩子们,一到快过年的时候就激动不已,想到过年的红包、好吃的、好玩儿的……估计晚上都睡不着觉。不过呢,先不要着急激动,一号志愿这里说的“大小年”不是过年时的“过大年”“过小年”,而是在每年志愿填报时都可能出现的——志愿填报“大小年”。

  一提到“大小年”,很多知道它的家长和同学都会皱眉头,因为它就像一排排整齐的红色圆桌中间出现的一个绿色方桌,显得极不协调。但在这极不协调的背后,还是隐藏着机遇与风险并存时机。

  那么,到底什么是“大小年”呢?

  “大年”是指某学校或者专业在某年出现大热现象,报考的人数特别多、生源条件特别好,录取分数线随之上调,这一年,就称为该学校或者专业的招生“大年”。

  “小年”是指某学校或者专业在某年爆冷门,报考的人数大幅减少,导致录取分数线下降,这一年,就称为该学校或者专业的招生“小年”。

  通常情况下,“大年”和“小年”是相隔一至两年交替出现的。如果某高校或者专业在前一年录取分数特别高,那么当年报考的学生就会担心自己不会被录取,从而转报其他学校或专业,这就导致当年报考的人数减少,分数线就降低了。到了第二年,报考的学生看到录取分数低,就会集中到这里来,这就导致当年报考的人数增加,分数线就不得不提高了。

  这有点像经济规律一样,如果今年某种蔬菜卖得特别好,那么第二年大家都跑去种这种蔬菜,结果导致供大于求,到了最后,这种蔬菜就不得不“贱卖”了。填报高考志愿也同样如经济规律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可以掌握到这种规律,就可以将它挪为己用。

  那么,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大小年”呢?

  1、在一些招生计划较少的省外院校容易出现“大小年”现象。

  因为招生计划少,报考学生就会出现这两种心态:a.只招这么几个人,那我报了肯定没希望,还是不报了。B.只招这么几个人,其他人多半不会报,我报的话肯定会保险一些。这样就导致要么“无人问津”要么“趋之若鹜”,“大小年”现象就很容易出现了。

  2、京津沪等热点地区的高校容易出现“大小年”现象。

  这一点不言而喻,这些地区是大部分学生会考虑的地方,选择报考时理所应当的事情,出现报考人数太多,自然出现分数水涨船高的现象,因此就很容易出现“大年”,反之亦然。

  案例:考生小张(化名)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中学08届文科应届生,考后估分568分(当年是估分填志愿),估计在一本线左右,一本一志愿填报了黑龙江大学;二本一志愿填报了中国民航大学。分数公布后,他的实际考分是567分,而08年该省文科一本省控线为569分,他以两分之差,与一本院校失之交臂。

  他的分数虽然比该省08年文科二本省控线504分高出许多,但由于他所报中国民航大学属于热门院校,08年在黑龙江省招生又遇到“大年”,文科二本最低录取分数是584分,高出二本省控线80分,比一本线还高15分。 虽然二本第二志愿学校的录取分数比他的高考分数低很多,但由于该校在第一志愿就已经录取满额,小张与该校也无缘。对于省招办在网上公开征集的院校,林青又不太满意。无奈之下,他选择了复读。

  3、遇上一度热门的专业突然降温容易出现“大小年”现象。

  报考热门专业是很多家长和学生会首要考虑的,但热门专业的热度不会一直持续,所以很容易出现连续几年热门的专业突然降温,而这时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就有可能造成志愿填报的失误。

  案例:江苏省前几年一直高烧不退的“财经热”在2013年首次出现大降温:属于“211”财经类院校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科投档线仅比本一线高10分、理科跌到了本一线还招不满,西南财经大学的本一批理科也“吃”到了省底线;

  属于地方财经类院校的南京审计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的平行志愿录取分跌至江苏“08年方案”“文、理三分开”以来的录取分数最低谷,其中,2013年刚更名并在本一批招生的浙江财经大学、本二批的河北经贸大学等高校的平行志愿分数降至省控线还未招满。

  4、如今大部分地区实行“平行志愿”,出现“大小年”的几率减少了很多。

  但还是存在,比如2014年电子科技大学就出现了“大年”。所以这种情况也是需要考虑的。

  要说明的一点是,一所高校的“大年”和“小年”是轮流出现的,很少有连续几个“大年”或者连续几个“小年”,所以考生需要在关注该校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时,还要关注隔年的分数线,这样的参考价值更大。

  那么,关注“大小年”会有什么好处呢?

  关注“大小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减低风险,增加保障。

  在填报志愿时,如果预测到小年则有更多机会进入理想学校,预测到大年则可以防止由于高校录取线提升造成考生落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