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考状元身后的教育秘密

发布者:一号志愿     2015-12-22    高考经验高考资讯

      近几年的高考状元,一直是荣誉加身却也是非议不断的。荣誉加身自不用说,自从成绩公布的那一天开始,大小媒体就会对准高考状元,大肆渲染,同样的赞誉语调,同样的夸张描绘,力图用状元身上哪怕是一小汗滴所散发的精彩,来解读高考节点上这一里程碑似的胜利。而学校和教育机构,更是借此机会,在推着高考状元上舆论顶峰的同时,也把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功劳,得意地公告于天下。


  至于非议不断,其关注点则不在高考这一节点,而是更长的人生,状元们后续的大学表现、就业表现等等。据调查机构的资料显示,直到2014年,关于高考状元的人生表现,一直处于巅峰状态的都不多,大多走向了平庸,有些甚至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工作生活一团糟。

  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高考状元,只是一个成绩上的节点上的胜利,它既不能准确表达能力,更无法直接体现素养。而且,现在的高考状元,还没有古代科举制度下状元郎所能取得的那种优势待遇:为官为政,娶公主、入赘相府之类的,平步青云,一生无忧。只是,既然作为全民为之悲喜狂欢的高考的重要纪录,高考状元,永远都无法摆脱话题点的境遇。加之高考状元在教育和学习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所以,高考状元,必然要成为一个全民话题点。

  是话题点未必不好,只要不是为了某些利益上的宣传,而能多挖掘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现象和本质,能给更多的家长、老师和学校以借鉴,这样的话题点,就具有扩散阅读、全民讨论的意义。就如今年北京的两位高考状元,在众多媒体对其的跟踪报道中,我们就能看出一些关于教育的秘密:

  第一,老妈从不要求孩子出类拔萃。

  今年北京的两位高考状元,对于成为状元都感觉诧异,尤其是理科状元刘智昕,她来自人大附中,却是人大附中的第一位来自普通班的状元,她平时的学习成绩排名,在五十名左右,与第一相差甚远。而作为中国教育制度下的家长,作为“虎妈”教育流行时代的家长,刘智昕的妈妈从来也没有要求她要做到出类拔萃,很有点逆流而上的意味。那么刘妈的教育成果是智慧还是偶然?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白岩松曾经对他的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语出惊人,作为精英人才的白岩松,难道是用这个话题来哗众取宠吗?

  当然不是,这话虽然有玩笑的成分,但白岩松对它的解读却十分严肃,他说,“争第一的人,眼睛总是盯着对手,为了得到第一,也许很多不善良的手段都会派上用场”,“当了第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凉”!

  当家长不要求孩子出类拔萃时,当孩子也不以争第一为学习目的时,孩子的心态才是平和的,孩子的思想才是自由的,孩子的生活才是丰富的。最重要的是,当孩子不以出类拔萃为目的时,孩子在重要的考验面前,才会坦然安然泰然,才能出现超常发挥的情况。

  你可以说刘智昕能夺得理科状元是偶然,可在这偶然的背后,却又有不能埋没的必然的趋势。在基础教育阶段,刘智昕形成了如此坦然安然泰然的心态,那么即使以后她要直接面对激烈的竞争,直接进行争第一的行动,她大约也不会有太多的紧张感。

  我们小区有一个孩子,一个学业非常优秀的孩子,他和他的家人对成绩的重视超乎我的想象。某次考试排名,他排名升了一个位次,成为第二名,可是他却对此非常不满,因为他的目标是第一。很快,他发现他的试卷里有一个0.5分的题目,因为小数点问题而被老师判错了。他马上找到老师更改评分,还要求老师重新排名次,他义正言辞地对老师说:“就因为这0.5的差错,我才没有成为第一,我觉得这不公平。”

  我从这个孩子的母亲和奶奶那里分别听到了这个故事,孩子的母亲义愤填膺,抱怨老师对优秀生的评卷居然这样马虎,孩子的奶奶则带着笑恶狠狠地说:“我就感觉这孩子肯定能得第一。天时地利人和,能争取的,我们绝不放弃。”

  我特别诧异,我甚至以为我穿越了一个时代,在减负的大环境下,这种对每一次成绩都如此斤斤计较的人,不是早就该灭绝了吗?然而不是,当我对孩子的妈妈和奶奶表示不以为然时,两位同时瞪大了眼睛、真诚地告诉我说:“你太傻了,你怎么可以相信减负那样的话呢?你想,进入社会,是政府还是谁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给你劈出一条减负的路来?这个时候如果不能这样督促孩子,要求孩子,以后你哭都哭不出来!”

  这个孩子去年参加了中考,成绩还不错,也进了重点中学。暑假的时候,我见过他一次,穿着白色T恤,带着黑边眼镜,背着蓝色的背包,身体是昂首挺胸的姿态,面容却有些疲倦,甚至有些阴晴不定。跟我打招呼时,我正好掉了东西在地上,我捡起东西时,他依然还是看着地面,好半天才嘟囔了一句,“是有东西掉了……吗”,然后也不等我回答,直角式的转身,直着身子走了。我看着他的背影,不由地一阵心酸,他的腿脚似乎都不那么灵活。

  当然我不能否认这个孩子的优秀,那些常争第一的人,也不是肯定就没有好人生。只是,我更喜欢白岩松的教育态度:我们活来此世,不是为来争什么,上善若水,不争而善胜!

  第二,两位状元身上那些善良的品质对成绩的影响。

  在这个时代,善良几乎是一个被摒弃了的词汇,就是在教育意义里,善良也几乎成了一个形式主义的词汇,即使具有意义,这意义,也常常被人们歪解成搞笑、装腔作势、哗众取宠之类。也只有在严肃新闻里,善良才被重新赋予它本该具有的朴素意义。但通常,严肃新闻里的善良能引起民众的大规模返璞归真时,通常都带有灾难或者不幸的色彩。似乎平素做一个善良的人,为人不具有任何意义,于人性,也没有任何积极的影响。

  可在对北京这两位高考状元的报道中,却重新出现了“善良”这样的词汇,文科状元蔡雨玹的语文老师对她的评价就是“善良而真诚”的孩子。这实在不容易,也让人感动。语文老师说,因为担任语文课代表,蔡雨玹在高三一秒一分的关键时间里,每天坚持做PPT,帮助同学们梳理知识点,和同学们在早自习时讨论学习语文的方法。

  语文老师的话没错,这是标准的善良,如假包换的真诚。作为父母,我们常常只看到成绩的意义,却没有想过这份善良这份真诚背后的意义,这意义,可不只是素质教育中人们纷纷呐喊着进行“做人”教育的意义。

  你有没有发现,这这份真诚善良付出的同时,蔡雨玹找到了发挥自己人生价值的方法,作为语文课代表,作为能带领小伙伴们一起学习的领头人,这,极大地激发了她自我挖掘能量的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她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如果你只从人格魅力上来肯定蔡雨玹,在高考状元这个话题点下,这,就说辞,就未免单薄了些。

  再说理科状元刘智昕,她同样是一个带头人。高中三年,她一直是班长。班长的职责活动,本身就比普通学生应对的学习活动要多得多,一个积极的班长,她所要做完成的事情,就更是繁杂。这一定会浪费她大量的学习时间,可同时却给予了她更多的人格素养提升的机会。刘智昕的班主任在评价她时就说过,“不管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孩子,她都能与之打成一片”,她身上具有一种自然的凝聚力。同样的善良,同样的真诚,同样赋予了刘智昕以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让刘智昕一直生活在泰然快乐的状态中。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讨论素质教育,以至于素质教育对每个人都如雷贯耳,可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恐怕连最优秀的教师也难以说清。素质教育实在是一个大命题,就说善良这个品质吧,或者积极乐观的品格,怎么去培养,实在无法落实到纸上。可其实“人之初性本善”啊,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们,有几个孩子能成为恶?有几个孩子会在懵懂的年月就产生消极的心理?

  孩子的心理无所谓善与恶,也无所谓积极消极,从幼儿的学习期开始,孩子就已经开始用奉献自我来发现自我、来实现自我的价值。做父母的都有这样的体会,越是不会做的孩子,越是愿意瞎忙活。越是小的孩子,无私帮助别人的心理欲望就越强。可我们父母做什么了呢?我们看到了孩子越忙越乱,我们也看到了孩子因为帮助别人而伤害到了自己,我们气愤,我们难过,我们于是开始制止,我们于是用我们成人的思维,来改变孩子的思维,改变孩子的心理。于是,孩子不会有那么多的瞎忙了,不会有那么多无私的奉献了,可他们也忘了什么是自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实现自我的价值了,自然,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被相应地扼杀了。

  我们做父母的太过功利,我们只用我们在世俗社会形成的价值观,来衡量孩子的行为,来指导孩子的行为,我们如此急功近利,我们完全不知道我们在饮鸩止渴。教育,就在我们这样一群急功近利的父母面前,走向了歧途。

  再回过头来说善良,你再看善良,还那么单薄吗?还那么迂腐吗?还那么与当下的时代格格不入吗?

  所以,看待高考状元,我们实在不能只是简单地看看那个成绩,听听那几句表面上的赞誉。高考状元,尽管只是一个节点上的胜利,可必然有成为必然的因素。要看,就看成为必然的那一点吧。

  所以,看到状元表面的荣光,也要看到背后的不同,最后祝所有考生顺利!

文,高考圈白聪

分享到: